科普 | 干細胞出擊!打破炎癥連鎖反應,開啟健康新生活!
慢性炎癥作為一種沉默的“殺手”,它在體內數十年而無任何癥狀,可以在災難性疾病的爆發前難以覺察,也不引起看得見的外部疾患。
“炎癥”是我們祖先對很多疾病的統稱。免疫學提示人們炎癥所表現出來的“紅,腫,熱”的現象,其實是由各類炎癥因子所引起的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增加,以及免疫細胞向感染組織組織滲透的結果。
近年來,因為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生存環境的改變,我國各類炎癥性疾病發病率持續走高,全國慢性咽炎鼻炎發病率高達87.3%;慢性胃炎發病率30%;慢性腎臟病發病率達11%,且呈上升趨勢。
炎癥是身體應對損傷與感染的第一反應,急性炎癥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功能。炎癥所帶來的暫時不適與腫脹,會讓大量的免疫細胞快速移動到需要它們消滅所有入侵的微生物并開始愈合的區域。
圖片
如果炎癥是慢性時會發生什么?
慢性炎癥傾向于全身性的,并且會導致關節僵硬與整體肌肉疼痛。最嚴重的情況下,慢性炎癥會導致心臟病與胰島素抵抗。大多數的退行性疾病,甚至癌癥都是由慢性炎癥驅動。慢性炎癥意味著身體某些功能的損傷,也意味著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加大。
炎癥距離癌癥到底有多遠?
圖片
醫學上,癌癥,是指惡性的腫瘤;炎癥,是指機體對組織細胞損傷的反應。表面上看,兩者好像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
不過,大量的研究表明:
●大約1/5的癌癥患者有長期慢性炎癥刺激;
●4/5的癌癥患者找不到慢性炎癥背景,然而,其癌癥組織內也有炎細胞浸潤。
已有相關研究表面,宮頸癌與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相關,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相關。 所以,讓身體遠離炎癥很重要。
炎癥是把雙刃劍
為了使機體保持在一種健康的生理狀態,免疫系統每天進行各種內部清理工作。這種狀態被稱為“機體平衡”狀態(Homeostasis)。很明顯,
無論是外源性或內源性“炎癥”的發生都是對機體“平衡”狀態的破壞。
炎癥本身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免疫性防御機能,但是不必要、長期、過剩的慢性炎癥反應,將造成臟器功能損傷。
很多情況,疾病并沒有能夠得到治療而僅僅是得到某種層度的控制,因此造成一種長期存在的炎癥狀態,此種情況稱之為“慢性炎癥”。慢性炎癥與很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圖片
美國病理學者Gerrity等最初于1979年使用動物動脈硬化模型,發現動脈硬化形成的初期病理變化是炎癥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黏附在血管內皮,從而奠定了動脈硬化炎癥學說的根基。
已有研究證實,動脈硬化等慢性病的產生乃至衰老以及壽命密切相關,所以,伴隨著動脈硬化炎癥學說的確立(1999年)之后,涌現出大量慢性炎癥與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相關研究,結果幾乎一致地揭示了,分析人體內慢性炎癥水平相對精確地預測了這些慢性疾病 的發生、發展和惡化。
圖片
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 Rudolf Virchow(魯道夫·魏爾嘯)在腫瘤組織中觀察到了浸潤的白細胞,據此首次提出了炎癥與腫瘤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系的觀點,認為腫瘤起源于慢性炎癥
隨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癥與腫瘤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各種炎癥因素通過參與、改變微環境的形成影響腫瘤的發生與轉移。
還有什么疾病與炎癥相關?
事實上,炎癥反應的出現應該是一件好事,它代表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在正常工作。但是持續存在的慢性炎癥,卻可能成為很多身體及精神疾病的根源。
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臨床結果表明,抗炎藥卡納單抗(Canakinumab)可以降低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這項包含了10061例本的III期臨床試驗首次證實,150毫克劑量的卡納單抗可將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降低15%。研究人員進一步的試驗結果表明,卡納單抗使肺癌死亡率下降了77%,關節炎和痛風的發病率也顯著下降。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懷疑炎癥在心血管疾病中起作用。當時的普遍觀念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循環脂肪(包括膽固醇)在患者的動脈中積聚導致的,但沒有人知道斑塊形成的原因或方式。
利比認為,當膽固醇和細菌在血液循環中引起任何問題時,免疫系統會招募白細胞。而血管內皮細胞上天然存在的黏附分子,可以吸引這些白細胞并將其粘在動脈內層的內皮上。炎癥細胞的局部聚集和富含脂肪的碎片堆積形成了阻塞動脈中的斑塊,可以說這些斑塊本身,就是慢性炎癥反應的產物
除此之外,許多看似與炎癥沒什么關系的健康問題,也透露出越來越多與炎癥的相關性: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很多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癌癥、關節炎、哮喘、痛風、貧血、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癥、糖尿病和抑郁癥等,確實都與低度慢性炎癥有關。
圖片
慢性炎癥還和抑郁等精神健康問題有關。持續的炎癥對大腦的影響主要導致情緒低落、缺乏快感及無法體驗快樂。《美國精神病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約有1/3的抑郁癥患者血液中有較高水平的炎癥標志物。因此,研究炎癥如何影響抑郁,有助于我們找到更好的抑郁癥治療方式。
如何解決慢性炎癥?
健康飲食和適當運動的好處多多,但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在于,人們因食物短缺而演化的喜好和這些健康習慣相悖。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卻無法付諸行動。比如說,人類天生就喜歡含糖、鹽和脂肪的食物,很難抗拒這些食物的誘惑。
因此很多時候,定期的篩查體內炎癥水平,是預防疾病、提早監測和了解體內免疫狀態的簡單手段之一。如果發現體內存在炎癥,請不要簡單粗暴的吃消炎藥,要找到誘發炎癥的真正原因,才是良策,譬如調整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的多樣化,以及適當的運動等。
一些慢性炎癥也有望用干細胞來緩解,近年已有多項研究初步揭示,干細胞可有效減輕損傷臟器的炎癥反應程度, 有利于組織向再生修復發展。
由于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先天性低免疫原性,通過直接接觸,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免疫細胞,可發揮免疫調節的功能。此外,還可趨向定位于炎癥部位,調控炎癥相關的細胞因子,減輕炎癥反應,從而發揮抗炎作用。
早在2018年初,《Nature》子刊上便有研究顯示,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抗炎因子(CD200)在胎盤間充質干細胞中高度表達,不僅抑制了促炎因子的生成,同時還會增加抗炎反應因子和免疫調節因子的形成,從而發揮疾病治療的作用。
圖片
近年來,干細胞已被應用至多種炎癥性疾病的人體治療研究中,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炎癥性心肌病、胰腺炎等等,并取得了初步的療效。相信未來干細胞治療將造福于更多目前只能靠藥物維持的“絕癥”患者。
上一篇:科普 | 健康的雙重保險-干細胞與免疫細胞
下一篇:干細胞三大機制修復肝臟,為嚴重肝損傷患者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