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5億抑郁癥患者的新選擇:干細胞治療有效緩解重度抑郁癥
圖片
你知道嗎?全球有大約3.5億抑郁癥患者,也就是平均每20個人中就有1個“隱藏”的抑郁癥患者。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龐大數據背后,卻只有不到一半患者接受正規有效治療,其中能夠痊愈的更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在不斷復發與治療中隱忍的生活。
圖片
△ 抑郁癥的難治性與致死率
由于抑郁癥發病機制異常復雜,生物學機制尚不明確,所以臨床上抑郁癥的治療受到阻礙,藥物也只能暫緩癥狀,想要完全康復,依然是個世界性難題。
早有學者認為,情緒低落會導致血清素下降,引起干細胞功能受損,從而使得細胞的正常修復和再生受到抑制,影響身體免疫功能,這是科學家首次從科學角度證實了人類情緒與干細胞生長之間的聯系。
而這也為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焦慮癥等情緒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實驗生物學與醫學通報》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對16位復發難治性抑郁癥患者進行干細胞治療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在治療一個半月內,患者抑郁程度下降,且Beck評分結果在中度抑郁范圍的最低水平。這表明,臍帶血干細胞對抑郁狀態下的認知功能障礙有改善作用,有助于克服治療抵抗,且無不良反應。
圖片
△ 難治性抑郁癥患者臍帶血細胞的效率
01
3.5億抑郁癥患者,該怎么辦?
現代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來自學習和工作、家庭持續不斷的壓力,抑郁癥的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且發病年齡日漸年輕化。
據相關數據統計,全球目前有大約3.5億抑郁癥患者,如果保持增長趨勢,2030年將超過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總和,成為致殘的第一大誘因。
圖片
△ 抑郁癥“世界地圖”
3.5億,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代表了什么?
沒錯,治愈難!抑郁癥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和衰弱性精神類疾病,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也是一種精神方面的疾病,因此,從外表來看,抑郁癥患者與健康人沒有多少區別。
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失去活力,甚至無法從事日常活動,抑郁癥患者常常會有以下病癥:無精打采、食欲改變、睡眠習慣轉變、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自覺無用、內疚甚至是絕望。
其實抑郁癥的表現并不是終日以淚洗面,準確的描述是沒有生命力,是持續的情緒低落。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是抑郁癥的主要治療措施,尤以藥物治療為主,但令人失望的是,十年間有75%~80%的患者多次復發,故抑郁癥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
近年來,干細胞在治療腦癱、脊髓損傷、腦外傷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獲得了初步成功,證實了干細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和修復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也為利用干細胞治療抑郁癥提供了理論依據。
02
干細胞:抑郁癥“新克星”
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潛能,為許多不可治愈的神經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該項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為25 - 60歲的難治性抑郁癥女性患者,符合重度抑郁癥臨床標準的復發性抑郁綜合征,且抗抑郁藥物治療6個月后無反應。
研究將對象分為兩組,治療組13人,對照組3人。治療組每隔一周輸注一次濃縮臍帶血細胞,共4次,單次細胞劑量是2.5 x 10^8。對照組則輸注經過相同處理和冷凍的外周血白細胞,兩組都同時接受標準的抗抑郁藥物治療。
圖片
△ Beck抑郁量表評分對比
治療結果顯示:抑郁癥的情感減退雖然并沒有被完全逆轉和緩解,但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表現為出現樂觀態度,及更生動的面部表情。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HDRS-17評分上無顯著差異,盡管在治療中有小幅度波動,但治療組始終保持在中度抑郁范圍,而對照組則在6周時就回到了初始水平。
圖片
△ MCCB評分對比
研究也證實了干細胞可以通過釋放神經營養因子發揮其旁分泌作用,通過代謝和心理刺激作用在臨床上表現出來,促進患者對基礎神經藥物治療的反應,同時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和再生功能,可以有效修復受抑制的神經細胞,激發它們活力。
干細胞在抗抑郁癥的治療中展現了良好效益,這無疑為包括抑郁癥在內的多種難治愈性神經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有效治療方式,相信隨著干細胞技術的成熟,它將會涉及越來越多的疾病領域,成為難治性疾病的“新克星”。
參考資料:
A.B.Smulevich,E.B.Dubnitskaya,et,al.Efficiency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Cells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s
圖片
圖片
上一篇:從20歲大腦衰老至55歲腸胃衰老,干細胞都能幫你治愈!
下一篇:控制高血壓、預防并發癥,干細胞掌控「隱形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