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可以恢復嗎?干細胞療法臨床案例分析(附央視視頻)
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在2019年6月發表了一篇重磅論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34個省份(包括港澳臺)居民的死亡原因:中風是肆虐中國的第一殺手,是造成中國人壽命損失的第一大病因。
中國每年新發中風200萬人,居民中風的風險率達到了39.3%,相當于每5個中國人中,就有2個人在25歲后的一生中會發生中風。并且中風逐漸成年輕化趨勢。
中風在醫學中被稱為腦卒中,是一種臨床上突發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它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
最常見的是缺血性中風,約80%的中風屬于這種類型。缺血性腦卒中由腦血流阻斷而引起,阻斷的原因可以分為腦血管異常狹窄以及腦血管被血栓等堵塞。
另外20%左右的中風是出血性中風,常見于高血壓病人,血壓急劇升高,血管破裂,除了偏癱、言語障礙,常伴隨頭痛、惡心、嘔吐癥狀。
腦卒中患者腦組織在短時間內缺血缺氧并壞死(或內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導致神經元減少,軸突連接中斷,局部產生活性氧自由基,影響腦組織損傷的自我修復,喪失局部腦功能和神經組織。
中風患者沒延誤治療1分鐘,就會有190萬個神經細胞死亡,導致140億個突觸和7.5英里的神經纖維損失;每耽擱1小時的救治時間,則將使大腦變老3.6年。因此,一旦得了中風,每分每秒都是急救的寶貴時間,要及時診斷和治療。
更為嚴重的是:50%卒中發病史的患者會在兩三年內再次發生卒中,而且卒中復發的規律是,病情一次比一次嚴重,發病間隔時間一次比一次短。
中風常用治療手段是血管溶栓,但是必須在黃金時間窗(發病后4.5小時)內接受藥物治療,以確保最大限度的有效治療和恢復。然而這一救命時間常常被耽誤在路上,會大大增加患者殘疾的概率和程度。
近年來,隨著干細胞移植技術的發展,為腦卒中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大量的研究表明,移植的干細胞可通過分化為神經系統各類細胞、分泌營養因子促進神經和血管再生、修復受損的血-腦脊液屏障、減輕炎性反應等促進腦梗死動物的神經功能恢復。
目前臨床試驗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截止2020年4月,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的干細胞治療腦卒中的臨床研究項目有88項,其中以臨床Ⅰ期和Ⅱ期為主。
2019年,我國解放軍總醫院在《干細胞轉化醫學》(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公布,神經干細胞移植有助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
由9名年齡在30至65歲之間的偏癱患者參與了這項臨床研究,他們在中風后5-24個月接受人源神經干細胞NSI-566腦內移植,NSI-566被移植至腦內梗塞灶附近。結果表明:人源神經干細胞NSI-566治療偏癱性腦卒中擁有一定的臨床益處。
2020年,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數據,針對缺血性腦卒中的一款干細胞新藥申請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受理號JXSL1900126),藥品名稱為“缺血耐受人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適應癥為缺血性腦卒中。截止目前,國內共有6款干細胞新藥申請獲得臨床批件。
綜上所述:腦卒中的傳統治療手段無法修復受損的神經元,治療效果不理想。干細胞療法有助于降低腦卒中患者的后遺癥率、減輕神經殘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臨床應用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上一篇:90%的癌癥患者死亡原因找到了!免疫療法或是降低轉移風險的“根本措施”
下一篇:中國成年人1/3有頸動脈斑塊丨干細胞有望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